钢铁业进入“两高一低”时代 脱困需产业升级 -中大新材 中大股份
网站首页 走进中大 企业文化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集团业务 控股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投资者关系
新闻搜索
标题   


当前位置->首页-新闻中心   

钢铁业进入“两高一低”时代 脱困需产业升级
【出 处】中国矿业资源网 【发布时间】2012/5/23 【浏览数】1770 次
      

     日前在河南举办的某行业信息交流会上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、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示,中国钢铁行业已进入“高产能、高产量、低利润”的“两高一低”时代,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,只有依托产业升级转型,钢铁企业才能获得出路。

   ——缺乏资源主动权全行业利润流失严重

   由于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缺失,中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连年攀升。仅2011年铁矿石到岸平均进口价就同比上涨28.1%,飚升至163.8美元/吨,钢铁企业因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出约250亿美元,生产成本已成为企业运营的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
   迟京东介绍说,与1994年相比,钢铁原燃料价格现在已翻了5到6倍,而钢材价格只涨了20%,这是钢铁企业效益不断下滑的重要因素。

  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,2012年1-2月,全国12个大中型钢铁企业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,平均吨钢利润为-114元。迟京东指出,在当前原燃料市场高度垄断的格局情况下,中国钢铁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利润的难度非常大。

  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与消费之间矛盾突出,钢铁产能高于实际产量和消费量。2000年以来,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加5000万吨,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68326.5万吨,同比增长6.0%。2011年我国钢铁产能已达9亿吨以上,但市场的增量无力消化这2亿多吨的剩余产能。

   迟京东认为,从国际大环境看,世界粗钢产量三年多来一直呈下降趋势,除中国外的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减少了1386万吨,而中国粗钢产量却增加了1.94亿吨。2011年,中国的人均钢消费已达482千克/人,超过美国、德国、英国等发达国家,但我们的人均GDP与这些国家相去甚远。

   与迅速增加的产能相比,国内的钢材消费增速却日渐趋缓。迟京东表示,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钢材消费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因素,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粗钢消费强度逐年下降。“十一五”期间由0.35吨/万元下降到0.22吨/万元,2011年继续下降至0.19吨/万元。

   ——下游需求仍是产业发展重点

   在生产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,钢铁企业不得不采取恶性降价销售的竞争方式,这是钢铁价格多年来持续低迷,始终没有增长势头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连年下滑,已从2007年的7.26%降至2011年的2.42%,处于全国工业领域最低水平。

   迟京东认为,未来国内外钢铁消费需求形势依旧不容乐观。在国内市场方面,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向技术性、改善民生等方面转变,未来钢铁材料的消耗强度还将持续下降。但他也指出,虽然公路、电力等传统领域的钢材需求有所下降,但建筑、城市建设、机械、汽车、船舶、轻工、家电等领域的需求在扩大,因此,钢铁行业完全可以根据下游用户的新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。

   据调研,下游行业需要超过6.64亿吨钢材来支撑发展,年均增速5.4%;但下游行业同时也提出了高强度、耐腐蚀、轻量化、长寿命、可回收性强等减量化要求。因此,要突破钢铁行业目前的困境,我国钢铁企业必须从自身下功夫,进行产业升级,“苦练内功”以提高竞争力。

   迟京东表示,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产品结构上,每个企业生产比重太低,这对组织专业化生产,参与市场竞争非常不利。因此,中国钢铁企业亟待提高产业集中度,实现专业化生产。同时,加快产品升级与换代,高附加值产品要在“不宜复制”上下功夫,用“技术差异”营造“核心竞争力”。

   此外,钢铁企业应该转变观念,从‘钢铁生产’这一环节跳出来,把眼光放大到整个产业链,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寻找差异化策略,把专业化、有特色的战略取向落实到产品开发、标准与用户规范同步衔接的各个环节中去。

   迟京东认为,“十二五”期间,钢铁行业的“要素制约”将进入瓶颈凸显期,而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,节能减排也为钢铁工业发展设置了“天花板”。他说:“我们的钢铁工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刻了。”



【编辑】迈宁  
上一篇: 中国经济放缓开始对铁矿石煤炭进口产生影响      下一篇: 暴雨导致印度铁矿石出口严重下降
 

版权所有 中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ShanDong QILU MINING Co.,Ltd All Right Reserved.